未來展望
-
水土保育組
-
未來方向治山、防災、保育、創新、永續目標說明本組長久以來秉持「治山、防災、保育、創新、永續」五個面向,期達成保育水土資源、涵養水源、減免災害、促進土地合理利用、增進台灣人民生活安全等主要目標,並有效降低土石流災害傷亡及國土永續經營之願景。未來將持續不斷鑽研集水區水砂相關分析演算規劃、數值模式及資料整合與大數據分析等,配合無人載具空拍小組之精進,以達到本團隊設定之五大目標。
-
水利科技組
-
未來方向防洪調適、跨域整合、 創新技術、永續經營目標說明因應氣候變遷調適及國際防洪趨勢、調適作為,本組秉持提升創新技術,配合跨域整合,吸取國內外新知,並融合未來政策趨勢,永續服務精神,提供多元服務與持續品質精進。
-
智慧水資源組
-
未來方向開發水、能源、糧食系統分析平台目標說明考量水、能源、糧食等議題,結合資料庫、模式庫、案例庫及空間分析與視覺化設計之分析平台未來方向工程展望4D動畫設計目標說明結合UAV 3D模型,配合工程規劃設計配置,建立工程展望4D動畫設計。未來方向多元遙測與空間資訊整合目標說明結合多元時空異質資料庫、衛星遙測、人工智慧、機械學習等技術,建立「數位集水區」展示平台,產置高空間及時間解析度水文氣象資料,並將產出之相關基礎資料應用於乾旱預警分析、農業用水需求量分析、河川揚塵輔助管理、水庫水質即時監測、集水區土砂監測等議題,以期掌握流域內之點、線、面之水資源相關資訊。未來方向農業用水量估計模式開發目標說明考量不同有效雨量之推估方法、並配合作物需水函數、圳路漏水率等,估計農業用水量。未來方向專案管理證照輔導目標說明輔導企業考取PMA等專案管理相關證照
-
智慧空間組
-
未來方向技術面- 規劃建立空間資訊服務技術目標說明1.研析空間資訊產業跨入大數據、物聯網、AI、行動化應用、雲端應用技術服務。
2.促進資訊大廠瞭解空間資訊核心技術與創新能量,媒合跨領域合作、創造市場價值未來方向產業面- 研析我國空間資訊服務核心/優勢發展能量及機會目標說明進階探索跨領域智慧應用(AI、Big Data、IOT、Mobile、Cloud),嘗試將本組技術能量延伸至不同產業以及領域,並與更多跨域團隊進行資訊的研發與產業的結合。未來方向策略面- 空間資訊核心跨領域橫向整合發展策略目標說明1.產業上下游串接及軟硬體整合。
2.中央或縣市推動空間資訊發展計畫。
3.研析我國優勢空間資訊產業技術或服務。
-
數位資訊組
-
未來方向大數據物聯網應用目標說明專注於系統整合及運用,讓物與物之間溝通,將建築中的系統做到水平以及垂直的整合,同時透過能源控制、工程系統規劃、KNX系統、智慧住宅,來提升人類的生活及創造未來。
-
空間決策組
-
未來方向農業監測服務目標說明本組專長於GIS與RS之實務型應用,長年執行農業相關單位委託計畫,協助進行農業監測。未來方向防災士培訓目標說明開設防災士培訓班,針對一般民眾、社區民眾、政府單位、企業等,依需求開設專班,培育防災士。
自主防災措施均需有核心參與者來落實自主防災經營能力,建立由下而上的永續運作機制,因此培養民間自主防救災工作之種子,落實推廣災防工作。未來方向落實防災教育目標說明結合本校防災教育志工隊,深入校園進行防災教育宣導,以互動遊戲、闖關體驗的模式,帶動師生防災的警覺意識,提昇師生防災教育的觀念與素養。
-
國土法政組
-
未來方向協助行政機關建立公平、有效率之法制目標說明持續就國土政策、法制與面臨課題進行分析,期能協助建立完善之國土利用、管理與發展制度
-
災害管理組
-
未來方向防災產業推行目標說明防救災產業是以建構韌性社會、維護大眾之生命、財產為目標,此與研發、產製、行銷災害防救產品或提供相關服務等所形成之產業有關。而欲達成防災「自助、互助、公助」的預期目的,民眾自主防災的準備有其必要性。由於我國屬於高災害威脅的地區,對於災害防治科技之研究已持續相當時日,如何透過技術移轉,制訂防救災產業服務規範及相關認證制度,實有其必要性。因此需對於國內外現階段防災領域之產業現況,針對產業之需求面、市場面、技術面、政策面進行通盤性研究,以作為後續推動之參考。未來方向企業防災目標說明關於企業防災的概念,我國目前聚焦的定義始於「活化民間防災力」概念,目的即在於將政府與各種民間力量連結在一起,包括民間組織、志工組織、企業團體等,作為提昇整體社會防災力量的基礎。如何在天然災害威脅下、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輔導、獎勵、協助與規範各類產業對潛在的災害風險預行防減災工作,發展「企業防減災能力自評系統」,以五大面向(地域特性調查、方針與計畫、具體的實施對策、教育訓練及演練及防救災相關事項之檢討與修正)分析企業防減災弱點並修正未來防減災方向,甚至將之扶植可為地區災害防救工作提供相當助益之民間企業,並將其納入災害防救體系中,係政府當下應著手之處。未來方向即時淹水預警決策支援系統目標說明以往在淹水潛勢判斷部分,主要根據所屬的水利單位透過實際觀測雨量及河川或區域排水水位進行淹水預警,本系統整合即時降雨、預報降雨及成大蔡長泰教授之地文性淹水模式,發展「即時淹水預警決策支援系統」,可半自動化進行淹水模擬與產製里級淹水預警報表,於災害時將眾多災害情資呈現於單一畫面中,客製化災害應變情資儀表板。於儀表板中可呈現動態影像及靜態情資,協助指揮官快速掌握災害情勢,以快速進行資源調配或人力安排。未來方向使用者經驗之防洪決策支援系統及平台建置目標說明一般商用之決策支援系統多系因特殊需求而客製化建置,在系統間並無法相互支援與溝通,且系統的開發時程長。但於防災領域之防洪決策資訊與情資來源具有同源性(取至相同單位),因此在系統上是具有共通性,可透過同一框架來快速建構符合地方特性之決策支援系統,「防洪決策支援系統框架」提供防洪決策所需之系統元素,可快速的套用與建立符合地域特性之防洪決策支援系統平台,大幅縮短決策支援系統建構時間與成本。未來方向全民防災教育目標說明根據不同學齡層規劃防災體驗課程、教育宣導及教具的開發(如:煙霧室體驗-火場逃生、簡易傷口包紮及傷患搬運、如何準備防災包、CPR急救訓練及AED介紹等),實際走入校園進行防災教育宣導,舉辦防災知識、互動式遊戲、防災體驗等多元化的活動,藉由分站體驗,並輔以有獎徵答的方式,帶動師生防災的警覺意識,提昇師生防災教育的觀念與素養,以達全民防災之最終目標。未來方向防災士培訓目標說明目前世界各國均朝深化自助、互助及公助機制努力,其中首重自助、互助。社區、企業,甚至長期照顧機構、高層建築物、工廠等等皆亟需建立自主救災機制,才能有效降低災害傷亡及損失。自主防災措施均需有核心參與者來落實自主防災經營能力,建立由下而上的永續運作機制,希冀藉由培育眾多防災士,成為民間自主防救災工作之種子,協助推廣災防工作。參訓人員完成基本課程及進階課程,並經學科及術科測驗合格後,始得認證合格。
-
防災教育組
-
未來方向永續成長目標說明凝聚社區自主防災力量,建立社區自主防災組織,強化防災緊急聯絡網。未來方向成果共享目標說明整合自主防災社區內、外資源,激發民眾建立防災意識。未來方向責任分擔目標說明體驗環境現況,激發民眾防災意識之認同,形成愛鄉護土之行動。
-
營建與都市防災組
-
未來方向建築及坡地智慧防災目標說明基於大數據資料及數理統計分析方法,解決廣域地震及坡地災害評估的問題,主要基於數理統計建立災損之分析理論,並將其應用於地震造成之大規模建築物倒塌問題、地震誘發之坡地崩塌問題以及降雨引致之坡地崩塌問題,此外,針對具可預報性質的降雨問題進一步建立智慧坡地崩塌警戒模式及聚落防災管理機制。未來方向BIM於智慧營建之應用目標說明基於BIM技術探討建築生命週期管理的實踐方法,以工程領域為基礎發展BIM之全生命週期管理機制,建立營建管理智慧化之架構。研究發展BIM在施工規劃階段的創新解決方案,利用建築資料分析與學習對BIM-4D、5D模型建立成本-時程智慧化聯合控制問題,透過模型進度及資源資訊與離散事件模擬模型的轉化機制,實現時程-資源均衡模型的智慧營建。未來方向都市巨災防減災管理目標說明面臨巨災時容易造成各類型防救災問題,尤其是地震引起的大規模建築物倒塌可能產生都市防災中的建築物倒塌、緊急路網失效、避難路徑規劃等問題。而基於地理資訊系統的空間評估方法與AI最佳化與深度學習,發展都市震災路網評估技術,考慮售震災影響的緊急運送路網及設施分布,建立都市巨災風險分析模型,優化防減災管理策略。
-
工程事務組
-
未來方向智慧工地監測告警目標說明1. 無線傳輸即時監測資訊
2. 人工智慧影像判釋與即時告警
3. 工地勞工安全智能管理
4. 工地三級品管制能表單
5. 智能工地監測承租與分析管理中心
6. 智慧工程生命週期管理(提報、工程三級品管、督導管理、驗收、維護管理、防災管理)未來方向智能工地設計規劃目標說明1. 智慧掃描建檔
2. 智慧水文水理分析
3. 智慧應力分析
4. 最佳化工程設計
5. 智慧土砂收支
6. 智慧未來願景呈現
7. 智能即時掃描擴充實境未來方向即時公路邊坡安全管理目標說明1. 大數據分析
2. 天氣預報即時邊坡分析告警
3. AIIOT智能監測告警與管理
4. 智慧風險與決策模組建立
未來方向大規模崩塌地智能分析目標說明1. 地表地中與環境智能監控
2. 後台安全穩定分析
3. 即時告警與通知管理
-
景觀生態組
-
未來方向雙贏生態系統,環境永續發展,淨0碳排目標說明為了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育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本組將融合環境科學與工程技術,分別以生態系統與工程應用的角度,對於人為開發與環境保護兩者之間可能產生的矛盾與衝突點,提出一個能顧及雙方福祉的永續方法。
-
智慧監測與5G應用組
-
未來方向流域土砂監測目標說明流域土砂的生產與運移之過程屬於水土保持及水利工程領域的重要環境資訊。為有效獲取集水區中不穩定之泥沙狀態資訊,並因應水土資源保育、河川輸沙影響、即時土砂災害預警、長期風險評估、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等實務需求,多元土砂的調查方法、監測技術、預警機制已成為至關重要的議題。
以水保局之土石流觀測為例,至今已設立至少21站,而針對大規模崩塌觀測,將針對98處風險較高之區域進一步設站監測。為因應相關技術需求,本組將重點發展流域土砂的智能監測預警系統,提供不同監測技術之解決方案與相關致災風險分析。未來方向5G智慧城市應用目標說明隨著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5G)的發展,其大頻寬、高可靠低延遲及廣連結等特性將有極大的潛力可將物聯網(IoT)之技術推展至萬物聯網(IoE)的時代,透過感測器間溝通機制(M2M)的建立並結合人工智慧(AI)相關決策支援技術,其應用之範疇將可涉及所有民生科技領域,如:智慧環境、智慧交通、智慧生活、智慧市民、智慧政府、智慧經濟等,並推動整體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發展。
由於5G相關技術已是我國「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的重點投入項目,因此本組也將與本校5G實驗室合作推展相關技術之研發,並協助相關產業進行概念測試(PoC)與服務測試(PoS)等。